央廣網(wǎng)北京4月16日消息(記者章成霞 何源)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提到昆曲,大家都知道它唱腔華麗婉轉、表演細膩、舞臺華美,也都會想到《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這些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
可能大家還有一個共識,即昆曲曲高和寡,難聽懂更難學會。4月9日,在北京大學燕南園,伴隨著悠揚婉轉的絲竹之聲,一場校園傳承版昆曲《牡丹亭》在桃紅柳綠的盎然春色中上演。當天,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昆曲)傳承基地在北大掛牌。
昆曲與北大有著百年淵源。上個世紀初,蔡元培、吳梅等熱愛昆曲藝術的學者曾將昆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引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藝術學院名譽院長葉朗是當代昆曲進北大的提倡者,他認為,昆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美育進校園十分必要,一所大學如果十分重視美育,人文教育、藝術教育,那么它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總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富有進取精神。
2017年7月,“北大昆曲傳承與研究中心”開始策劃推出校園傳承版《牡丹亭》,劇組由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16所北京高校的學生組成,由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演員對劇組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訓練。北大首演之后,4月21日校園傳承版《牡丹亭》計劃從湯顯祖的故鄉(xiāng)——江西撫州開始世界巡演。
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著名作家白先勇說,校園傳承版牡丹亭的誕生,正是十幾年來“昆曲進校園”的成果,是昆曲傳承計劃成功實施的證明。“我非常感動,一個業(yè)余的學生班有模有樣、中規(guī)中矩。這十幾年來在大學巡回演出影響已經(jīng)滲透到大學,希望他們繼續(xù)到各地去巡演,希望他們走出去。所有的大學生,一生中能夠看到一次昆曲,接觸昆曲能夠感動他們就好了。”
昆曲這門古老的藝術也曾經(jīng)面臨式微境地。為復興昆曲,2003年白先勇牽頭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將《牡丹亭》五十五折的原本取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利用現(xiàn)代劇場,啟用年輕演員,加入現(xiàn)代審美,將這部傳世經(jīng)典以青春版形式呈現(xiàn)。
白先勇表示:“昆曲,兩個字形容就是‘情’與‘美’,以最美的形式表現(xiàn)中國人最深刻的情感,我對昆曲的信心在這里。”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開始在海內外巡演,至今已經(jīng)演出數(shù)百場,場場爆滿,用“姹紫嫣紅開遍”來形容今天昆曲的氣象也并不過分。蘇州昆劇院院長蔡少華認為,青春版《牡丹亭》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并喜愛上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到目前為止,直接進場觀眾超過60萬。有關機構統(tǒng)計,現(xiàn)在25到45歲之間了解昆曲的,其中75%都是通過此版本。
而作為昆曲不遺余力的推廣者,作家白先勇還有更大的宏愿,希望以昆曲復興作為試金石,來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我想借昆曲的媒介試試看,是不是能夠把這么老的文化搬到現(xiàn)代舞臺上面去?是不是能夠感動21世紀的人?如果昆曲可以,那我們的幾千年的文化是不是也有希望?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背后一定有很大的文化力量支持,是時候來重新反省、重新親近、重新評估,重新復興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