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jié)舉行“致敬搖籃”系列活動之“電影與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主題論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十余位學者,與我省學者、編劇、作家,就多個議題展開研討,為中國電影未來出謀劃策。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曾以嘉賓身份參加了第一屆中國長春電影節(jié),時隔28年,她感到長春電影節(jié)從規(guī)模、形態(tài)和電影介入方面均發(fā)生了巨變,這也體現(xiàn)出中國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態(tài)。她在《電影·界面與“看見”》主題演講中認為,以當今中國電影產業(yè)的體量和發(fā)展速度,在世界電影市場尚找不到一個既有模板可復制,所以中國電影要建立自己的標準,即用“新形態(tài)”下的文化自覺去思考中國與世界、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關系。

  以《中國故事的本土性與世界性》為題,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院長劉復生談到了中國電影在數(shù)量、票房增長與電影人文化自覺等方面的進步,特別是涌現(xiàn)出如《鋼的琴》等運用隱喻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佳作。他認為,去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等3部影片熱映成為一個“分水嶺”,標志著中國主旋律電影更加關注小人物,將小人物放置到大故事中去,體現(xiàn)小人物與時代的關系。劉復生還關注到長春電影節(jié)對電影新生力量的扶持與培養(yǎng),“中國青年電影人才更應注重如何在表達民族性的同時,將之融匯在世界性之中,即外不失掉世界性的新潮,內不失掉民族的根性。”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夏瑩認為,本次論壇貴在結合中國語境,立足中國大地,為中國電影的理論與實踐搭橋。“希望通過論壇促進中國電影的健康發(fā)展。同時,讓中國電影來反哺電影理論。”她建議長影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興起與新媒體平臺的崛起,在做精大電影的同時,更多介入短視頻等新媒體樣式的產品供應,以此在分眾化時代吸引更多年輕的電影愛好者關注。

  本次電影主題論壇也是長影集團“論劇求本”論壇第10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