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村老房子有了新用途
春分時節(jié),行走在三明市三元區(qū)的鄉(xiāng)村,不少一度荒廢的老村部、學校、倉庫、禮堂、民宅,有了新用途,煥發(fā)新生機。有的化身鄉(xiāng)村旅游打卡點,吸引外地游客體驗當地民宿文化;有的化身紅色革命紀念館,回顧風展紅旗如畫崢嶸歲月;有的化身弘揚傳統文化新陣地,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交相輝映……
“盼”,老建筑承載記憶
3月下旬,三元區(qū)莘口鎮(zhèn)西際村幸福院傳出悠揚的歌聲——“春天播種勤耕作,秋天豐收慶豐年。”幾位老人唱著山歌。
“這里承載了大家的許多回憶,希望能將它再利用起來。”西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余揚炳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這里是電影院,也是為數不多休閑的地方。數十年前,電影停放,房屋和墻上長滿的雜草和苔蘚讓這里逐漸“老去”。
隨著西際村的柑橘暢銷全國,村民的日子都紅火起來。物質豐富了,大家開始懷念這座小禮堂。
2018年,村兩委積極回應村民熱切訴求,籌劃改建。西際村利用省級專項補助資金17萬元,結合村集體收入支出30萬元,將此地改造成涵蓋幸福院及文明實踐活動站的多功能一體活動場所。經過3年多努力,新建筑完整結構與外觀得以基本保留,同時增添了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中心等新功能,山歌會、義診服務、互動游戲等活動時常舉行,近鄰懇談會定期開展。舊館換新顏,村里增添了文明實踐活動的場所,老年群眾也有了“夕陽紅”的樂園。
三元區(qū)是原中央蘇區(qū)縣,也是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發(fā)祥地,被譽為“閩人之源”“閩學之源”“閩師之源”,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文化傳承與紅色血脈。
相比城區(qū),鄉(xiāng)村受地理位置、資金投入等限制,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相對不足,一些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村部、禮堂、舊居等設施因時代變化逐漸閑置,普遍失去了原本的功能,還存在著安全隱患,老建筑成了新問題。
為此,三元區(qū)出臺《關于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在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三級逐一對應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中,深入發(fā)掘“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美麗鄉(xiāng)村內涵,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將全區(qū)69處各類鄉(xiāng)村“老舊小”設施因地制宜轉變使用功能,改造成革命紀念館、鄉(xiāng)村知青館、鄉(xiāng)愁記憶館、幸福院等具有本土品牌特征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
“修”,老建筑修舊如舊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巖前鎮(zhèn)忠山村的“十八寨紅色文化展館”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實物與事跡有序展示,許多來自機關單位、學校及社會團體的隊伍在館內重溫入黨誓詞。
這個地方的前身是一棟因火災而廢棄多年的村民的祖屋。
據展館負責人楊導回憶,2014年,大火肆虐這座曾氏舊居。要如何修復改造,才能在保留原有建筑風味的基礎上,展現紅軍村的革命文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同年底,村兩委負責人專程到建寧縣中央蘇區(qū)反“圍剿”紀念館學習取經。
“這個老房子的房梁、門窗這些木件基本上都是榫卯結構。”忠山村委會副主任莊恢康指著修復過程中的老照片向記者介紹,施工人員將木料從老宅子上拆下來,選擇出可再利用的,結合最新的修復工藝加固后,再安裝回去;因過火毀壞嚴重的房頂則由工人重新將掛瓦條牢牢釘在屋面的構件之上,接著再逐片安裝好;一些當年駐扎村里的紅軍遺留下的標語也用玻璃框進行防護,保證“老物件,新生命”。
“在整修過程中,村里不僅盡可能還原老建筑的風格,更充分找尋紅色文化記憶。”巖前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陳龍介紹,忠山村在改造展館的過程中,著重找尋1934年前后紅軍在村里帶領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遺痕,發(fā)掘出包括紅7軍團軍團長尋淮洲、參謀長粟裕發(fā)動群眾積極斗爭等革命事跡;“歡迎當大刀會的工農回家來耕田”等紅軍標語;“紅軍二進忠山村”“神秘的‘香菇客’”等紅色故事……紅色展館整修完畢正式對外開放。廣大游客及當地村民紛紛到此重走“紅色之路”,重溫先烈精神。
近年來,忠山村將爭取到的近500萬元專項撥款,以及村里籌集的10余萬元資金用于改造修繕工作。至2022年,全村400余個大大小小的老設施、老建筑都已完成改造,蘊含忠山村特色的紅7軍團司令部、紅軍戰(zhàn)地醫(yī)院、革命展館等紅色文化建筑相繼開放展覽。
“管”,老建筑常用常新
藍色條紋衫配軍綠色長褲,斜挎著綠色帆布書包,胸前系著紅領巾。走進位于三元區(qū)陳大鎮(zhèn)西南部,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知青禮堂、知青舊居內,一批身著年代感服飾的游客自永安市來此打卡。
砂蕉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增介紹,2019年起,三元區(qū)從省里爭取專項資金,對砂蕉村知青禮堂、舊居進行了專項改造。如何管好用好?
“我們村兩委經過商議,決定從‘管’字上下功夫。”砂蕉村委會主任余萬茂說,自老知青建筑改造好后,砂蕉村引他山之石,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聯系到三明康輝國際旅行社與智聯景區(qū)運營兩家管理有限公司團隊,在對新的知青館進行專業(yè)化環(huán)衛(wèi)保潔和綠化管護的同時,合作推進“旅游+”項目,通過舉辦“知青村”沙龍、親子游學、紅色研學等鄉(xiāng)村教育體驗活動,將旅游與農業(yè)、研學等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鄉(xiāng)村文化產業(yè)格局。
“通過一個個標識牌,辨認各種草藥、樹種,感覺到了久違的閑適與放松。”游客王琦對村里的環(huán)境十分贊賞。在“知青村”這個炙手可熱名片的帶動下,砂蕉村黨建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全面活化。
近年來,砂蕉村通過“知青村”為中心,聯合本土祥瑞生態(tài)農莊打造田園綜合體,開展苗木花卉種植、畜禽水產養(yǎng)殖、蔬菜瓜果種植的森林素質拓展項目;進一步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砂蕉村“學習強國”公園,設立文明三明、紅色歷史等展示板塊,畫好紅色教育、研學旅行、農業(yè)產業(yè)同心圓。
“人越來越多,日子越來越紅火。”余萬茂表示,隨著砂蕉“知青村”品牌“出圈”,不少企事業(yè)單位、學校團隊選擇到這里開展團建、研學、教育活動,砂蕉村首次嘗到了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帶來的甜頭:村集體收入及村民家庭收入得到大幅提升,一些外出務工的村民漸漸向村里回流,村里一派欣欣向榮。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