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富文(左一)和他的小伙伴正在直播。央廣網發(fā) 受訪者供圖
央廣網新化10月27日消息(記者 張志誠)紅軍從墨溪村經過時,一位年輕戰(zhàn)士病倒了。
那是1935年12月12日,離“大雪”已過4天。
“大雪”是傳統(tǒng)節(jié)氣,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已進入冬季,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雨水也明顯增多。
墨溪村位于湖南婁底新化縣的大山之中,山里的氣溫比山外還要低許多。1934~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戰(zhàn)略大轉移,墨溪村是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的一個節(jié)點。
當年的紅軍條件極其艱苦,薄衣單衫,竹杖芒鞋,梭鏢鐮刀錘子斧頭,外加繳獲的長短槍支。在泥濘崎嶇山路上行進的是賀龍、任弼時率領的紅二軍團。那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一支英雄的隊伍。
新化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李佳茜告訴記者,那位紅軍戰(zhàn)士病倒后留在墨溪村養(yǎng)病,因為條件惡劣很快去世了,當?shù)卮迕駧状吮憬恿橛⑿凼啬箳吣埂H缃竦谒拇啬谷肆_富文,今年28歲。
進山
小車出了新化縣城,上婁新高速,轉長芷高速后,基本都在大山里行駛。
車窗外景色如畫,一棟棟漂亮民居新樓與綠水青山相映成趣,構成了美麗的新農村景象。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已經舊貌換新顏。
大山里的民居。央廣網記者 張志誠 攝
長征途中,紅軍留下了許多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紅軍長征經過新化時缺少糧食,有村民主動將自己家的種子熬成粥,隱瞞實情后送給體弱的紅軍戰(zhàn)士吃。
“在那個年代,種子對農民來說,就是來年生存的希望。但山民們認定,紅軍是工農子弟兵,是窮苦人挺直腰桿的希望。所以,他們不惜將種子拿出來熬粥。”李佳茜說。
這讓記者想起同樣發(fā)生在湖南的“半條棉被”的故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撤離蘇區(qū)開始長征。留守紅軍野戰(zhàn)醫(yī)院照看傷員的女戰(zhàn)士董秀云,在隨軍行動前將新婚的棉被剪成兩半,一半留給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村民徐解秀一家。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長征精神就在這些微小的故事中熠熠生輝。
來到墨溪村,一位老農接待了記者一行。他叫羅教靈,羅富文的父親,第三代守墓人。
下雨了,羅教靈夫妻為鄰居搶收晾曬的豬飼料。央廣網記者 張志誠 攝
山里的雨說來就來。沒說兩句,天空就飄起了小雨。羅教靈立馬跟妻子沖出門,到曬谷坪里忙活起來。羅教靈說,鄰居不在家,曬的豬飼料沒人收,自己得管著點。
山里人就是這樣淳樸。85年前紅軍經過時如此,85年后還是一樣沒變。
得知來意后,羅教靈說兒子去深圳了,他可以帶記者去看看紅軍墓。
訪墓
穿過一條幾百米的山間小道,羅教靈在路邊一個斜坡處停下了腳步,指著坡下一座墓碑說,那就是紅軍戰(zhàn)士的墓。
墓已修葺一新。
羅教靈說,清明來掃墓的人逐年增多,一些學校會組織學生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來的人多了,墓地前的草坪就顯得狹窄,得時時提醒著注意安全。
無名紅軍烈士墓已修葺一新。央廣網記者 張志誠 攝
在烈士墓碑前,羅教靈用微信接通了兒子的視頻。在羅富文的講述下,85年間幾代人給紅軍戰(zhàn)士守墓掃墓的故事徐徐展開。
1935年冬,為策應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賀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北上長征,途經墨溪村。在征得當?shù)厝罕娡夂螅t軍以3人一組住進村民家里。其中,借住在村民奉顯情、奉顯地家里的一位紅軍戰(zhàn)士身患重病,無法繼續(xù)隨部隊前行。部隊與村民商議后,決定將這位患病紅軍戰(zhàn)士留在墨溪村養(yǎng)病。
那時醫(yī)療條件太差,盡管村民悉心照料,仍未能留住這位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
奉顯地、奉顯情等人按照當?shù)仫L俗,將紅軍戰(zhàn)士安葬在墨溪村一處山坡上。此后,奉顯地、奉顯情每年都會給烈士掃墓。兩人辭世后,奉顯地的兒子奉名秤按照父親囑托繼續(xù)為烈士掃墓,還約奉顯培、羅承忠等鄉(xiāng)親一起給烈士掃墓。
羅承忠老人給紅軍烈士墓除草。羅教靈供圖
紅軍烈士墓后面的老房子是羅承忠老人舊宅。央廣網記者 張志誠 攝
羅承忠是羅富文的爺爺,共產黨員,這座無名紅軍烈士墓就在他家屋前不遠處。
羅富文說,爺爺自小目睹鄉(xiāng)親為烈士掃墓,也會在清明節(jié)采一束山花放在無名烈士墓前,祭奠英靈。1976年,羅承忠征得原上團公社同意,以“中共上團公社委員會”“上團公社革命委員會”名義,給烈士立了一塊碑,上書“紅軍烈士之墓”。
從此以后,羅承忠每年清明都為烈士掃墓,以緬懷革命先烈,同時告誡子孫后代保護好烈士墓。
紅二軍團長征途經新化縣時司令部舊址。央廣網記者 張志誠 攝
2012年,88歲的羅承忠留下遺言:“我的墳要跟烈士墓在一起。我要永遠守候著紅軍戰(zhàn)士,永遠陪著他。”
羅富文說,父親謹遵爺爺遺囑,將他安葬在紅軍烈士墓坡下方約5米處。
烈士墓經過幾代人維護,已從一個簡易墳塋,變成了一個具有當?shù)靥攸c的立有三幅大理石墓碑的墓。墓碑上方寫著“紅軍烈士之墓”。左右兩邊石柱上是一副對聯(lián):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間三頁,一幅紅二軍團長征路線圖,兩幅介紹紅軍長征相關背景資料。
紅軍途經的大山里供電問題已經解決。央廣網記者 張志誠 攝
羅教靈說,紅軍當年就是從這條小路翻越大山繼續(xù)長征的。央廣網記者 張志誠 攝
羅教靈通過微信視頻和兒子羅富文對話。央廣網記者 張志誠 攝
展望
羅富文陽光帥氣,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沒有半點新化方言尾音。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是孩子們的愿望,也是父輩的希望。
羅富文是成千上萬走出大山的優(yōu)秀青年之一。
羅富文在視頻中講述他們祖孫三代給紅軍烈士守墓掃墓的往事。央廣網發(fā) 視頻截圖
羅富文說,自己還是孩童時,爺爺常帶著父親去給紅軍烈士掃墓,他也會跟著去。爺爺去世后,每到清明節(jié),父親就帶著他去給烈士掃墓。
兒時站在爺爺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紅軍烈士墓。每當春天來臨,就會有人采摘一些野花放在墓碑前,鞠躬行禮。羅富文便纏著爺爺講紅軍故事。
中國工農紅軍歷經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羅富文聽到的第一個勵志故事,一直激勵著他前進,在他心里播下了一顆信念的種子。
羅富文讀書非常用功,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去了深圳創(chuàng)業(yè),目前從事數(shù)碼等產品開發(fā)。
他認為,當代青年紀念紅軍烈士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報效國家,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他希望通過創(chuàng)業(yè)這件事,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希望自己的產品最終成為國貨之光,走向世界。
羅富文說,爺爺一直用守墓掃墓的方式言傳身教,守墓已然成為羅家的精神支柱,激勵他們不斷前進。每年春節(jié)或清明,不管身在何處,羅富文都會回家給烈士掃墓,踐行初心。
85年前,第一、二代為紅軍烈士守墓掃墓的山民是青年人,第三代接力守護的還是青年人。如今,第一、二代中很多老人不在了,第三代也步入老年,作為第四代的青年人,羅富文給自己貼了人生第一個標簽:大山深處紅軍烈士守墓人。
在幾代人帶領下,為紅軍烈士守墓掃墓慢慢成了當?shù)匾粋風俗。
深圳與墨溪村相距千余公里,關山萬重道路曲折,卻從未阻斷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一脈相承。羅富文說,今后,他的孩子也要把這份精神一直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