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制作:央廣網(wǎng)實習生 杜詩文)
央廣網(wǎng)沈陽5月24日消息(記者李子平 實習生杜詩文)榮坤菊是個“老沈陽”——她出生在沈陽市婦嬰醫(yī)院,祖輩父輩和兩個兄弟都是沈陽人,自己在沈陽打工超過21年,居住超過27年。但她還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沈陽人”——身份證上,她的戶口所在地是黑龍江伊春。于沈陽來說,她只是一名外地務工者。
但是,她的身份即將發(fā)生變化。
5月12日上午11:55,榮坤菊轉發(fā)了一條新聞報道在朋友圈,里面是剛發(fā)布1個小時的《沈陽市進一步促進外來人口落戶若干政策措施》。“新聞說租房就可以落戶,我終于能當一個真正的沈陽人了……”面對采訪,她屢屢泣不成聲,那雙因常年干家政而粗糙起刺的手,掩住的,是持續(xù)發(fā)酵近半個世紀的酸澀和委屈,當然,還有欣慰與希冀。
對于居住證變成沈陽身份證,榮坤菊滿懷期待(央廣網(wǎng)實習生 杜詩文 攝)
在沈陽出生的伊春人
榮坤菊生于沈陽,并在沈陽度過了生命中最初的6年。她的父母都是沈陽知青,當年到黑龍江伊春林場下鄉(xiāng)并工作后,就把戶口也遷了過去。“我媽生完我56天就回伊春了,我是姥姥帶大的。”榮坤菊說。1976年,6歲的榮坤菊,遇到了有關戶口的第一道坎:因為是外地戶口,當時不能在沈陽上學。“我就被姥姥送回了伊春。”榮坤菊說,第一次趕回伊春的車時,姥姥因為是小腳,領著她追車時摔倒,沒能上去車。祖孫倆一個恐懼、一個憋悶,在路邊哭成一團。
在那個戶籍制度嚴格的年代,去伊春易,回沈陽難。在伊春生活多年后,榮家爭取到了一個寶貴的回城指標。“咱家三個孩子,我排老二,上下都是男孩。當時指標給了在伊春出生的小弟。”榮坤菊說,小弟回沈陽后,大哥也通過參軍入伍回沈,自己和父母則留在了伊春,再無機會把戶口遷回,“父親直到死,還是一個黑龍江人。”
初嘗沈陽戶籍改革紅利
榮坤菊在伊春結婚生子,1993年有了女兒。然而,夫妻倆在木器廠的工作,隨著伊春逐步停止天然林采伐而無以為繼。2003年,榮坤菊和丈夫、女兒回到了沈陽。
當年,他們便享受到了戶籍制度改革的一項紅利——當年7月22日起,沈陽在全國率先取消暫住證,改為免費申報暫住登記制度,并推出對外來人口“市民化管理、親情化服務和人性化執(zhí)法”的零收費管理模式。
另外,當時沈陽已經(jīng)允許外地務工人員子女在本地借讀,女兒麗麗得以進入沈陽一所小學讀書。經(jīng)過幾年努力學習,麗麗的成績逐步趕了上來,在中考時自己還嘗試報了一所私立學校,并超過錄取分數(shù)線,但懂事的麗麗放棄了這個機會,選擇了普通初中。“孩子跟我說,媽,我就試試自己的能力,看能不能考上。”榮坤菊講到這里已經(jīng)紅了眼圈,“然后她說,媽,我知道那兒(民辦學校)貴,咱不去……”話沒講完,榮坤菊已經(jīng)哽咽得不能自已。
2009年,沈陽再次大幅放寬落戶政策,允許外埠人員帶未婚子女在沈陽買房落戶。“麗麗就一直在催我買房,因為老師跟她說了,就是你家要不買房的話,高考就得回老家去考……”然而,彼時的榮坤菊夫婦,因為條件所限,仍然無力在沈陽買房,全家還在賃屋而居。一時看不到希望的麗麗,嘗試回老家伊春學習、報考。但是回去聽了一堂課之后,麗麗發(fā)現(xiàn)自己聽不懂,因為兩地教材內容和教學進度都不一樣,她很難適應老家的高中生活。
說起女兒的懂事,榮坤菊(左)不由落淚(央廣網(wǎng)記者 李子平 攝)
隨遷子女在所在地高考的首批受益者
就在這樣的兩難之中,曙光出現(xiàn)了。2012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出臺《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貐⒓由龑W考試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及其他非本地戶籍就業(yè)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貐⒓又锌己透呖迹ê喎Q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
新政出臺后,榮坤菊有了新的生活習慣——買報紙看。她最關注的總是時政版——新政什么時候在遼寧落地,孩子能不能趕上,成了她最關心的事。在2012年12月30日的報紙上,她守到了夢寐以求的消息——遼寧隨遷子女升學考試落地方案出臺,“凡在我省高中階段有3年學籍,并有完整學習經(jīng)歷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均可在我省報名參加高考”。“麗麗正好趕上報名啊!”一家人欣喜若狂。
2013年3月,遼寧組織了高考補報名工作,全省共有552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參加高考報名,麗麗便是其中之一。當年,她在沈陽順利參加了高考并被大學錄取。
“期待領到沈陽身份證”
榮坤菊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休,為了補貼家用,她選擇做家政小時工。憑著勤快、樸實,她獲得了雇主的信任和尊重。“雇主家里安指紋鎖時,第一個錄入的就是我的指紋。有時候干了一兩個月都見不著一次面,但人家對我非常信任,過年還給個大紅包。”榮坤菊說。
榮坤菊回憶,這么多年過來,最大的感觸是,外地人在沈陽的付出逐漸被認可。“我以前出攤烤冷面,干了幾年掙了點錢,有個人看我掙錢就酸了,說你們憑啥掙這些錢呢?一個沈陽的大爺當場就回懟過去:你就看著人家掙錢了,你能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嗎?你能晚上半夜才回家嗎?你能一天在這站著嗎?看人家掙錢,你咋不看看人家付出多少呢!這些話讓我非常感動。”
榮坤菊的愛心服務記錄(央廣網(wǎng)實習生 杜詩文 攝)
榮坤菊還是一名志愿者,經(jīng)常到沈陽孤寡老人家里進行愛心服務,其中包括深度清潔、給老人擦洗身體、帶老人下樓散心等,十多年來累計服務了三四百個家庭。她的日記本上,有著詳細的記錄,比如2023年11月上旬,就有十多次公益服務。
“我就是身份證上不是沈陽人而已,我覺得咱對這個城市的感情不次于其他人。”榮坤菊說,自己還有個期盼,“新政策馬上就要實施了,我要第一個去領證,當一個‘真正’的沈陽人。”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