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及“清明上河圖特展”
2016-04-02 23:10:0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4月2日電(記者何自力 柳新勇)臺北故宮博物院2日推出“書中龍也——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及“清明上河圖特展”。
“書中龍也——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邀請觀眾欣賞“書圣”王羲之晚年時致友人信札所集成的《十七帖》,這些信札書體以草書為主,用筆流暢,線條遒勁有力,姿態(tài)勻稱優(yōu)美,有“書中龍也”的美譽。本次選展院藏歷代《十七帖》相關(guān)作品13組件,借以呈現(xiàn)此烜赫名帖的書法之美,以及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影響和遞變。
《十七帖》因第一札起首寫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跡見于唐代,今已佚失不傳,后人多借傳世的臨、摹、刻本及文獻來勾勒原帖范式。
此次展出的《十七帖》為習書典范,敦煌出土的唐人臨帖、北宋蘇軾《臨漢時帖》可見一端。元明之際,各種《十七帖》的通臨本陸續(xù)出現(xiàn),或為長卷或為冊頁,趙孟頫、董其昌、朱大有可為代表。另一方面,俞和放大字體及直幅書寫的意識和舉動,是《十七帖》發(fā)展史上的一大變革。明代中晚期,私家刻帖風氣興盛,郁岡齋帖本、余清齋帖本等《十七帖》在版本之流傳上亦有可觀之處。清人王澍的臨寫形神皆備,忠實而完整。乾隆帝臨池用功,表現(xiàn)多元。劉墉則以泥金書寫,裝飾意味濃厚。民國以后又有新氣象,譚延闿的恢弘氣勢,體現(xiàn)書家汲古求新的實踐。
正值四月清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特辟專室,推出“清明上河圖特展”,將院藏8件《清明上河圖》作品同時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讓觀眾一同來領(lǐng)略明清兩代畫家詮釋《清明上河圖》的多元面向。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宋代風俗畫的巨作,描繪北宋都城開封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和傳奇性的流傳過程,不僅凝聚鑒賞者和收藏家的目光,亦是藝術(shù)史學者關(guān)注與研究的課題。“清明上河學”儼然興起。歷代畫家從不同的視角及風俗軌跡,或仿效,或復制,留存至今者難以估計,學者指稱約莫百余卷,典藏于各大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手中,反映出《清明上河圖》的影響力。
編輯:范斯騰
關(guān)鍵詞:清明上河圖;歷代;法書;臺北故宮博物院;十七帖
武漢大姐耗時3年半繡22米長"清明上河圖"(圖),2010年,王秀蘭在電視上看到外地的一些十字繡高手,動輒就繡出幾十米的長卷,而且作品很快就被人高價買走。堅持到第二年,王秀蘭遇到了問題:“視力嚴重下降,頸椎病也來了,每天頭昏腦脹,實在不愿意再繡下去了。
2016-03-31 08:41:00
江夏大姐繡22米長“清明上河圖” 繡耗時3年半,王秀蘭(右一)和市民們拿著“清明上河圖”全景十字繡 涂亞瓊 攝 每天至少用10個小時,耗時3年半,繡出一幅長達22米、完整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2010年,王秀蘭在電視上看到外地的一些十字繡高手,動輒就繡出幾十米的長卷,而且作品很快就被人高價買走。
2016-03-31 06:55:00
新疆瑪納斯縣樂土驛鎮(zhèn)東梁村農(nóng)家女吳雷芬歷時半年用十字繡勾勒出傳世經(jīng)典清明上河圖全貌,引得村民紛紛向她學習十字繡技術(shù)。
2016-03-17 20:33:42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wǎng)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wǎng)